你的位置:时时彩宝典苹果ios > 新闻动态 > 关于颈动脉斑块,你想了解的全在这!

关于颈动脉斑块,你想了解的全在这!

发布日期:2025-09-09 19:40    点击次数:170

动脉粥样硬化斑块,是血管中的“违章建筑”。它长得像黄色小米粥一样,所以称为“粥样”。它是大多数心梗脑梗的罪魁祸首。它像水垢又不像,水垢只堵水管,而斑块则“镶”在血管壁内部,会“撑爆”或“引爆”,造成远比它自身尺寸更大的灾难!

1

基础机制

斑块是心梗脑梗的基础

✪ 动脉斑块是动脉粥样硬化的标志性病变,它并非简单附着于血管壁,而是发生在血管壁内膜和中膜层(血管壁有内中外三层)之间的病变。

✪ 形成:血管内皮损伤(三高/吸烟等像砂纸磨破血管内皮) → 脂质渗入(血中“坏油”像污水渗入墙皮) → 炎症反应(身体派“身体卫士”巨噬细胞救场) → 卫士变“泡沫细胞”(吃太多脂质撑成球) → 纤维帽覆盖(身体试图用“水泥”封住垃圾堆自救)。

图片

✪ 界定标准:颈动脉超声下,颈动脉内中膜厚度(IMT)局部凸起≥1.5mm。

  · 颈动脉内中膜厚度(IMT)正常值<1.0mm,1.0-1.4mm是增厚,≥1.5mm才叫斑块。

  · 单纯IMT增厚≠斑块:均匀增厚仅为动脉粥样硬化早期表现。

图片

✪ 由于颈动脉位置表浅易检测,堪称全身血管的“观察窗”,一般通过颈动脉超声初步检测,如果发现颈动脉斑块,往往意味着身体其他部位也存在。

✪ 斑块的要命之处在于:斑块长大会使血管狭窄堵塞,或者斑块破裂诱发急性血栓,从而造成相应部位的器官断血断氧。

图片

斑块危害

堵塞

部位

后果

心脏

心梗(冠脉被堵=心肌断粮) → 室颤/猝死/心衰

脑部

脑梗(颈动脉/颅内动脉堵=脑细胞缺氧) → 偏瘫/失语/痴呆

肾脏

肾梗(肾动脉狭窄=肾功能萎缩) → 尿毒症+顽固高血压

腿部

肢梗(下肢动脉堵=肌肉缺血) → 静息剧痛/足坏疽

流窜作案(斑块破裂,碎片漂至小血管) → 突发性器官栓塞

2

动脉斑块的分类

✪ 动脉斑块的分类维度众多,主要从解剖形态(狭窄度/厚度)、病理特性(稳定性)和成分(超声回声性质)三个维度展开。

❶ 按狭窄程度分类(对血流影响)

按狭窄度分类(主流)

严重度

狭窄度

临床意义

轻度狭窄

<50%

斑块较小,血流基本正常,通常无症状;需控制危险因素延缓进展。

中度狭窄

50%~69%

斑块显著,运动/应激时可诱发缺血(如心绞痛、TIA)。

重度狭窄

≥70%

血流严重受限,易引发静息性缺血(如稳定性心绞痛、间歇性跛行);常需介入治疗。

这就好比按“块头”大小进行分级:

通俗解释

严重度

狭窄度

临床意义

轻度“挡路”

<50%

像路旁小土包,车流基本不受影响(风险较低,但仍需警惕)。

中度“拥挤”

50%~69%

像路中间堆了建材,车流变慢,高峰时可能堵(心绞痛/头晕风险↑)。

重度“掐脖子”

≥70%

像拦路巨石,血流严重受阻,随时可能断供(脑梗/心梗风险↑↑)。

完全“封路”

100%

血管全堵死,需紧急打通或靠旁边小路供血。

图片

❷ 按稳定性分类(危险性)

这是最重要的分类之一!动脉斑块按稳定性分为2类。

按稳定性分类

类型

特征

风险

稳定斑块

✔️ 厚纤维帽(如“水泥”)

✔️ 小脂质核(垃圾少)

✔️ 钙化多(像石头封顶)

✔️低炎症

低危:以慢性缺血为主,短期(如数月内)急性破裂风险较低

不稳定斑块

✖️薄纤维帽(如“蛋壳”)

✖️大脂质核(垃圾堆易爆炸)

✖️活跃炎症(清洁工疯狂拆墙)

✖️表面溃疡

极高危:易突发破裂引发急性心梗/脑梗

这就好比按“脾气秉性”分类:稳定性是灵魂!“脾气”比“块头”更要命!

通俗解释

项目

稳定斑块

“老实炸弹”

不稳定斑块

“暴躁炸弹”

“饼皮”(纤维帽)厚实坚韧。“油脂馅”(脂质核心)小或很瓷实。

“饼皮”又薄又脆。里面是稀溜溜、热腾腾的大油馅(大脂质核心)。

构造坚固:内部钙化像打了“钢筋骨架”,不易变形。

内里混乱:内部炎症(“导火索”)很旺,常有出血/坏死(像“油馅漏了冒热气”)。

脾气温和:安分守己,主要是“占地盘”慢慢堵路(导致慢性缺血)。

一点就炸,风险极高:血压波动、情绪激动像“踹一脚”,随时可能破裂。

图片

❸ 按成份分类(间接评估稳定性)

按成分分类

回声类型

病理意义

风险等级

低回声

不稳定斑块(软斑)

薄纤维帽+大脂核+炎症活跃

极不稳定

像汽油(流动易爆)

强回声

稳定斑块(硬斑)

厚纤维帽+钙化保护层像“盔甲

 高度稳定

像砖块(硬但稳定)

等回声

中间状态(软硬之间)

主要风险是逐渐增大导致狭窄

相对稳定

像橡胶(有韧性)

混合回声

需具体分析

取决于主导成分比例

脂质占比越高 → 越危

不稳定~中等

像汽油桶里混了碎玻璃(危险且不可预测)

就好比按“手感”(超声看到的质地)分类。

通俗解释

类型

类比描述

低回声(软斑)

“稀软汤包”。 里面主要是油馅、出血或脓液(炎细胞),薄皮大馅很危险!

强回声(硬斑)

“硬邦邦板砖” 。 主要是“饼皮”纤维化或钙化,虽硬但皮厚不易破,可能更稳定(但堵得厉害也麻烦)。

混合回声

“五花三层点心”。最常见的杂烩,硬软夹杂,需专业判断“主馅料”是否危险。

3

发现斑块怎么办?

拆除“炸弹”,管理“炸弹”

✪ 控制“引爆器”:戒烟!降压!控糖!减肥!运动!健康的生活饮食习惯是根基,也是根本!

✪ “吸油凝固剂”:必要时,他汀类药物是核心! 像强力“吸油纸”+“速干水泥”:

  · 强效降低“坏油”(LDL-C),断绝“馅料来源”。

  · 稳定“饼皮”(纤维帽),让它增厚变韧不易破!长期坚持,甚至能缩小小油馅!

图片

✪ “防爆涂层”:必要时,抗血小板药给血管内壁涂一层“光滑膜”,万一有小破口,不让“泥巴”(血小板)轻易糊上去形成大血栓。

✪ “定期拆弹检查”:定期超声复查,监控炸弹“块头”变化、“馅料”性质(硬了软了)。

4

总结 

✪ 斑块认知四步法

  · 定位:通过超声明确斑块位置及最大厚度。

  · 定量:测量狭窄率判断血流影响程度。

  · 定性:分析回声特征鉴别稳定性。

  · 追踪:每6-12个月复查监测进展速度。

✪ 基础评估与治疗基石:

  · 超声是筛查和随访的基石(尤其颈动脉,如何筛查点这里)。

  · 降血脂(尤其坏胆固醇LDL-C达标)是核心治疗策略。

  · 抗血小板治疗适用于中高危患者,预防血栓。

  · 生活方式干预是贯穿始终的基础(戒烟、饮食、运动、控压、控糖)。如何干预点这里

图片

✪ 动脉斑块 =血管壁里的“火山”(稳定的是死火山,不稳定是活火山)。

✪ 正确认识“狭窄程度”和“危险程度。稳定性是灵魂,要看“块头”(大小), 更要看 “脾气”(稳定性)。一个70%狭窄的硬斑块可能比30%的软斑块更安全,就像结实的厚城墙比薄脆的玻璃更防撞。

图片

✪ 狭窄度决定血流量,稳定性决定急性风险,成分决定干预手段。狭窄程度固然重要(影响慢性供血),但评估斑块短期引发急性事件(心梗、脑梗)的风险时,稳定性(易损性)至关重要!

✪ 斑块性质并非一成不变!危险因素控制(降脂、降压、戒烟、降糖)、药物治疗可显著降低炎症、增加脂质流出、促进纤维帽加固,从而稳定甚至逆转斑块(使易损变稳定,体积缩小)。

✪ 管理斑块不是消灭敌人,而是管控风险。就像城市交通管理,完全零事故不可能,但通过限速、警示牌和应急车道设置,能让整个系统安全运转。
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